1. <delect id="gevnp"><div id="gevnp"></div></delect>
        <delect id="gevnp"><div id="gevnp"></div></delect>

      1. 
        
        <u id="gevnp"></u>
          <i id="gevnp"></i>
        1. <i id="gevnp"><bdo id="gevnp"><li id="gevnp"></li></bdo></i>

          新聞動態

          CASE PRESENTATION

          南陽建筑設計院:南陽市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

          返回列表

          公開征求意見和建議啟事

            為了切實加強我市規劃控制區內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塑造城市風貌和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空間品質,保障城市空間的公共利益,杜絕或減少規劃建設中的不統一、層次不高、特色不鮮明等現象和問題,實現城市建設的標準化、規范化,近期,市住建委、市規劃局等部門牽頭,相關業內專家參與,編制完成《南陽市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經南陽市城市規劃委員會評審,現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和建議?!?a target="_self" title="南陽建筑設計院">南陽建筑設計院


            《南陽市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由總則、城市建設規劃、城市建設控制、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城市綠化、城市照明、城市生態環境、附則八部分組成?!赌详柺谐鞘幸巹澖ㄔO導則(試行)》在編制時,既遵照國家、省、市在工程規劃建設中的相關規定,又充分考慮到南陽本土特色。如首次采用城市建設色彩分區控制,明確老城區、新城區、交通場所、戶外廣告色彩、夜景照明色彩特征。在城市綠化生態建設中,明確提出創造一系列開閉有致的濱水綠地空間和道路空間,為居民提供一個賞心悅目、富有生機的綠色世界。在城市基礎建設中,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原則,因地制宜,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對行車道、人行道、交通設施的布設提出控制要求。在工程材料的應用上,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南陽現有材料,增強建筑地方特色表現。

          第一章 總則


            1.1為加強南陽市規劃控制區內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塑造城市風貌和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空間的品質,保障城市空間的公共利益,實現城市建設的標準化、規范化,根據國家、省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和標準的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導則。


            1.2本導則的編制是從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的角度,對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制定標準,提出要求。對南陽市城市規劃控制區內的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具有指導作用。南陽市轄區其他地方建設項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可參照本導則。


            1.3在南陽市城市規劃控制區內的各類工程規劃建設管理行為,除應遵照本導則外,還應符合國家、省、市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及技術標準規范的規定。

          第二章  城市建設規劃


            2. 1城市建設目標:


            建設山川秀美、文化燦爛、經濟繁榮、生態宜居的豫鄂陜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


            2. 2城市基本職能: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部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重要的水源和生態保護地區;豫鄂陜三省交界地區的商貿物流、金融服務和文化教育中心;豫西南的行政管理中心;以醫藥、光機電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適用技術產業為先導,以食品、農副產品深加工和清潔能源等為主的新型工業基地;風景旅游城市及區域性旅游服務基地。


            2.3城市建設發展方向及總體構架:


            南陽市城市建設發展以生態保護和培育為主,主要向東、向南發展,向西、向北適當延伸,圍繞推進中原經濟區南陽市主體區建設,加快“五區”發展。南陽市城市建設總體構架要以白河景觀軸為核心、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和白桐干渠為兩翼、以城區內河為脈絡進行中心城區水系建設;以迅速推動中心城區內部板塊組團發展,加快南陽新區、三個產業聚集區、東北分區、高新片區、老城片區、麒麟片區、武侯片區等9個功能組團的建設;以農運會主體育場、新聞中心和體育中心工程建設為引領,帶動提升東北分區建設,重點建設一批提升城市功能品位的城市綜合體和商務中心區、特色商務街(區),培育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實施區塊突破;全面推進城市交通、供排水、垃圾污水處理、供熱、供電、供氣、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建設教育、醫療、文化、休閑娛樂等公共服務設施和環保、商業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在城區建設獨山風景名勝區、蘭營水庫郊野公園,作為城市的綠色背景與生態保障區,積極發展郊區特色高效農業,打造一批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園和農游一體化基地;同時推進中心城區與官莊、鴨河工區和鎮平、社旗、唐河等縣城組成半小時城市經濟圈規劃建設,實行城市組團化發展。


            2.4城市對外交通:


            強化南陽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加快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逐步形成綜合立體網絡,建立與中心城區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以公共交通為主體、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銜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暢通、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結構。


            2.4.1鐵路:以焦柳鐵路、寧西鐵路、鄭渝鐵路、月隨鐵路、西新鐵路、魯南鐵路6條對外鐵路形成鐵路運輸干網,積極建設寧西鐵路復線及焦柳線引入寧西線的鐵路連接線,擴大鐵路運輸能力,構建“十”字形的鐵路主骨架系統。


            2.4.2公路:依據現有南陽市城市對外公路網絡,科學規劃,合理建設改造,盡快形成以二廣、滬陜、三淅、武西、蘭南、內鄧、焦桐、周南、魯(山)唐(河)、張(華崗)渠(首)老(河口)10條高速公路對外運輸干線以及G207、G209、G311、G312、S103等26條國省道干線組成的南陽市公路綜合交通運輸骨架網。努力實施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衛星城鎮為依托,實施區域放射,城鄉一體的南陽城市發展戰略,以形成半小時城市經濟圈為主導,逐步規劃1小時城市交通圈,2小時城市交通圈及3小時城市交通圈,實現南陽市城市交通對市轄區域內及周邊省會城市的交通圈域系統。特別是對半小時城市經濟圈的道路交通,要高標準規劃建設直達快速通道,對市轄區域內部分縣(區)高速連線建設改造要加快步伐。同時加強交通運輸場站規劃及建設改造,最大限度滿足客運和貨運的需要,以此改善南陽市的投資環境,提高城市競爭力,進一步拉動南陽市城市經濟的發展。


            2.4.3航空:要不斷加強南陽機場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完善南陽機場功能,保障安全運行,培育航空客流,拓展航空業務,提高運輸服務水平,鞏固省域內三大民用機場之一的地位,實現國家支線機場的發展定位。


            2.5城市對內交通:


            南陽市城區交通以城區道路規劃等級為依據,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盡快規劃形成由快速公共交通、常規公共交通、出租車及樞紐等多種方式的城市交通網絡,在主干路系統形成以快速公交走廊和跨片區常規公交干線,在片區內輻射以常規公交干支線,逐步實現城區交通快速暢通有序。


            2.6城市綠化與景觀


            2.6.1完善中心城區內部綠化系統,改善城區外部生態環境,形成生態網絡,將南陽建設成為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生態園林城市。至2020年規劃城市綠地2661.04公頃,人均14.78平方米。公共綠地1958.84公頃,人均11.1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到35%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在城市布置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風景林地等生態綠地,在白河兩岸布置濱河綠帶在組團間隔離綠帶,沿十二里河、三里河、梅溪河、溫涼河、邕河、溧河布置濱河綠地,沿快速路、景觀大道兩側布置帶狀綠地,在中心城區范圍內均衡布置各類公共綠地,形成具有南陽市地方特點的綠地系統。


            2.6.2實現人文與自然的交融,構建南陽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有機交融的總體景觀結構。規劃建設南陽濱河生態景觀區、古城景觀區、新城中心景觀區、臥龍崗景觀區、獨山景觀區5個特色景觀風貌區。


          第三章 城市建設控制


            3.1城市總體風貌控制


            3.1.1在南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用地布局基礎上,通過對城市自然與文化特色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塑造依山擁河、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及創新精神的城市特色風貌。


            3.1.2延續南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板塊組團、功能組團及重要建筑節點發展城市空間,在城市板塊組團與板塊組團之間、功能組團與功能組團之間、重要建筑節點之間及城市建設用地與生態保護用地之間,要設有明確的界限,保護生態用地的完整性,防止城市建設無序蔓延。


            3.1.3突出城市各板塊組團自身的資源特色和環境特色,明確空間發展模式,通過劃定各自內部建設用地的風貌分區、密度分區和高度分區等方式來塑造城市區域特色。


            3.2城市自然景觀風景名勝區控制


            3.2.1重點保護城市規劃區域內水庫、河流、山體等反映城市地域特征的自然景觀資源,嚴禁大挖大填、改造地貌、損壞植被等破壞性的建設行為。城市自然景觀資源地區之間要采用建立生態通廊、視線通廊或步行通道等方式加強聯系,構筑完善的城市生態系統,彰顯自然景觀資源在城市中的地位。


            3.2.2維持自然景觀資源的公共性和開放性,依據規劃需對公眾開放的自然景觀資源地區,其內部要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統和自行車系統,為市民提供優質的休閑活動空間。


            3.2.3南陽市城市規劃控制區內風景區主要包括白河濕地公園風景區、獨山風景名勝區、蘭營水庫郊野公園風景區、臥龍崗風景區等,龍王溝水庫風景區作為蘭營郊野公園風景區的延伸,可做好之間的銜接及景觀呼應。城市風景區作為城市外圍環抱的山體水體,構成了優美的城市背景線,是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是南陽城市建設的組成部分。白河濕地公園風景區、獨山風景區、蘭營水庫郊野公園風景區及龍王溝水庫風景區要以保護自然山體水體,保護南陽市城市水源地為基本原則,以風景游賞活動為主,合理布置城市基礎設施及建筑物,要嚴格控制風景區內開發地段、開發內容及開發強度。臥龍崗風景區要以結合歷史文化遺存,彰顯南陽豐厚的楚漢文化積淀為主,做好與鎮平玉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及內鄉、西峽伏牛山地質公園的銜接和呼應,體現南陽悠久歷史文化和優美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南陽市的城市風景區的建設要走內涵發展與外部環境相統一的融合式發展之路,重點拓展白河濱水界面綠地景觀的深度與厚度,將白河綠地與水景引向城市空間,真正實現“河在城中、綠在城中、水在綠中、人在畫中”的效果。


            3.2.4在與自然景觀風景名勝區相鄰地區要盡量多地建立視線通廊和步行通道,提高自然景觀資源地區的可視性和可達性。針對高速公路、快速路等大型交通設施在自然景觀風景名勝區或者與自然風景名勝區相鄰地區設置時,交通設施應采用下沉、高架、隧道等處理方式,保持自然景觀地區與自然景觀相鄰地區之間的聯系,擋土墻等護坡設施應盡量降低高度和坡度,利用植物、雕塑等手法進行軟化和美化處理。


            3.2.5在與自然景觀風景名勝區相鄰地區要采用低密度的建設方式,建筑布局要開敞、通透,應提供在一定范圍內連續通達的視線通廊,嚴格避免建造對景觀遮擋嚴重的板式建筑,單個視線通廊的寬度不宜小于25米。地塊間的視線通廊可結合城市道路設置,地塊內的視線通廊可結合內部公共通道設置,兩相鄰視線通廊間距不應大于75米。建筑物要進行高度分區控制,與自然景觀資源距離越近,高度分區控制應越嚴格,總體呈逐級下降的趨勢。在重要的臨山、臨水地區應設置特定的視點和視角來控制天際線,在主要視線觀賞方向和位置,避免主要的山脊線、山峰受到建筑物的遮擋。


            3.2.6南陽市獨山風景區山體周邊建筑布置形式要充分利用獨山背景山體,結合具體地形地勢布局,形成靈活多樣的建筑空間。應控制建筑體量、高度、建筑形式,尤其應注重與相近山水環境的協調融合。屋頂應采用坡頂形式或設計屋頂花園,建筑色彩宜淡雅。獨山風景區山體周圍的建筑風格不得破壞獨山山體景觀,建筑總體布局應充分考慮與背景山體的關系,并充分利用對景、借景等手法使建筑群與周邊山體景觀呼應與融合,達到建筑與山體景觀和城市風格的和諧。


            3.2.7南陽白河濕地公園風景區、蘭營水庫郊野公園風景區及龍王溝水庫風景區水體周邊要強調視線通透,要營造觀景平臺。除必要的景觀建筑外,應嚴格控制濱水地帶沿岸的建設,以保證岸線地區獲得較好的景觀視線和景觀效果。建筑尺寸應與水體周邊環境相協調,強調靈巧秀氣、尺度宜人、造型通透,避免厚重體量,建筑色彩宜淡雅。建筑立面設計應充分利用借景、對景等手法,發揮自然條件,使建筑融入周圍環境中,塑造內外景觀交融的濱水景觀。建筑布局應考慮與水體景觀之間的聯系,沿岸線的建筑宜采用退臺處理,創造豐富的空間序列。建筑布置形式宜結合岸線及地形呈自由式布局,建筑風格可靈活采用傳統的和現代的風格屋頂,可采用傳統的坡屋頂形式,也可采用輕巧飄逸的現代手法。


            3.3 老城區規劃建筑控制


            3.3.1不同時期的街區和建筑都是城市歷史的組成部分,各類城市建設行為要有利于維持城市發展進程的連續性和多樣性,有利于培育城市文化傳統、形成城市歷史積淀。要嚴格保護城市傳統風貌地區和傳統風貌建筑,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保護單位應編制保護和協調規劃,確定保護區和風貌協調區范圍。風貌協調區范圍的建設活動要嚴格按規劃進行建設管理。


            3.3.2南陽市老城區建筑建設要本著“控制、保護、恢復、改造”的原則進行,在老城區改造中要尊重原有建筑規劃布局,凸現老城建筑軸線,注重保持古城風貌,保護歷史遺存風貌,恢復原有歷史符號和文化遺存,強化以南陽府衙、醫圣祠、武侯祠為中心的歷史環境氣氛,繼承城市特定的地域歷史文化。老城區內建筑改造應維持原有高度、建筑容量的現狀,保持低高度、低容積率、高密度的特點,同時要加強老城區內現存河道水系的保護與改造,重視沿岸景觀質量建設,完善城市內部環境空間格局。


            3.3.3老城區內的建筑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在南陽市老城區內改造重建的建筑風格、建筑形式要借鑒南陽市歷史傳統,充分展示城市傳統文化,體現南陽市地方的城市文化特征,塑造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展示界面。


            2.南陽市老城區內改造重建的建筑要注意高度和體量,應以老城區核心區為中心逐級向外增高增大,但應保證主要景觀視線走廊的通暢。建筑屋頂應采用坡頂形式,建筑的形式、尺度與色彩應與歷史文化景觀相協調。南陽市老城區內改造建筑物的建筑風格應以核心區風格為主導由里向外與其他新建區域和諧過渡。


            3.在南陽市老城區改造的過程中強調的是改造,但同時也要重視其再生性。對老城區的歷史文化遺跡,應根據其重要程度進行科學的評估,依據評估結果,采取有效的手段進行保護,重點對其歷史文化進行突出保護,如:建筑結構、文化內容等。在保護的基礎上可對建筑或者建筑群進行改造,做到“修舊如舊”和“功能更新”, 以此改變舊城功能落后的狀況,保證其適應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做到可持續發展。


            4.在保護和改造中要強調南陽市老城區的功能和文化內涵的統一,將老城區中經過評估而確定需要保護的部分保留下來,以滿足城市的精神內涵的需求,特別是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情節的滿足。同時應以現代的技術和手段賦予老城區以全新的功能,從經濟和功能性上提升整個保護區域的服務功能,從而做到對整個舊城的真正保護。


            5.南陽市老城區開發保護要結合南陽市實際情況,根據老城區建筑布置、合理確定區域街道或片區,以小規模漸進方式實施。應以中、小規模且能包容多種功能的逐步改造取代大規模的單一功能的迅速改造,同時對文物保護區內的改造建筑的建設應進行嚴格的控制,盡量“原拆原建”,以保護舊城區原有的社會特征和歷史特征,實現人居環境的多樣化和居住區的可持續發展。


            3.4城市新區規劃建筑控制


            3.4.1南陽市城市新區建設要本著“控制、規劃、開發、建設”的原則,在新區建設中要強調城市形態與地方特色相結合,新區總體風貌在與南陽整體城市風格協調的基礎上,應按新區的不同職能進行設計引導,展示鮮明的城市形象和時代特征,體現南陽古城風貌與現代風格的對話,借以塑造不同形式的城市景觀。


            3.4.2城市新區內的建筑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南陽市城市新區建筑風格要鼓勵提取南陽地方傳統特色的建筑意向,融入現代元素,創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新形式。重點地段應通過設置適量的高層建筑作為新區標識點,形成豐富有致的城市空間形象。反對新區建設盲目追求超高、大體量、全仿西式歐化建筑風格。


            2.建筑設計要體現建筑與環境的整體性。建筑設計應與其周邊環境設計整合同步,形成整體和諧、互為映襯的風貌。環境設計應以人為本,注重日照、通風、視線、景觀、活動場地、小品、綠化、交通流量及靜態交通、環保、安全、文化等各種實用性能,做到實用性與觀賞性統一。建筑風格與環境設計應在整體風格協調的基礎上,提倡通過設置不同高度的建筑,形成錯落有致的片區景觀,避免出現大面積同一高度的建筑群。


            3.建筑設計要做到由內部空間組合到外觀形象風格的整體構思,體現全面綜合性。不應只顧及一個正立面或沿街面;不應只靠附加一層虛假表皮來塑造形象。建筑設計應滿足全面綜合功能適用性、技術經濟合理性、形象觀賞性及耐久與安全等各方面要求,做到“適用、經濟、美觀”的統一。


            4.南陽市城市沿街建筑退讓紅線應綜合考慮,退讓距離在符合南陽市有關規劃控制退讓規定的前提下,合理控制進退,根據街道功能,結合交通、綠化和人流集散需要,形成整齊一致或凸凹有序的沿街建筑布局,通過變化街道空間,豐富城市景觀,塑造特色的城市形象。同時加強南陽市城市主干道及景觀道路沿路兩側的建筑造型、體量、色彩及高度控制。注意道路兩側及相臨道路側面建筑的對景和遠景設計,強化視線集中的觀景,塑造豐富天際輪廓線。


            5.臨街建筑的臨街立面是城市建筑的主要展示界面,在城市中心區、商業區的街道宜形成不高于24米的統一和連續的街墻。同一街區、同一街塊的相鄰建筑宜統一退線,街墻高度應保持一致,以形成連續的街墻界面。街墻高度宜按:6米、10米、15米、18米和24米的取值標準進行選擇。街墻頂標高處建筑后退1.5~3米,街墻底層宜作為商業用途,并宜采用櫥窗等通透的設計形式,不宜設置封閉的連續實墻面。


            6.建筑設計要選用節能降耗、經久耐用的外裝修材質,降低運營維修成本,使既定形象能長期保持,體現建筑形象的長效性。特別是對新建設的建筑物上會出現或建成后再逐步裝置的附加物要進行統籌安排,必須對預留位置和預作附加物的規格、尺寸、形式、色調做統一限定,為建筑以后的安全使用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據和保障。對現有街(區)內建筑附加物也要盡快予以規范,統一風格、統一尺寸、統一色調,并盡快予以改造。附加物包括:建筑物名牌與門店招牌、廣告牌、放在建筑上的各種城市標識、空調外機、太陽能熱水器以及陽臺的封裝、安全卷閘門及安全防護網等設施。


            7.建筑設計要不斷探索、創新,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前提下還應與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步持續發展,應體現創新性。同時應結合南陽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創新設計創作理念,應以建筑科學技術為支撐,大力推廣運用新結構、新材料、新設備和節能、節地、環保等新技術,創建當代南陽生態適應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新建筑,為城市風貌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8.南陽市城市新區要強化居民住宅區文化內涵與設施建設。在建筑規劃設計中,應設計一定比例的設施,用于居民文化體育活動以及改善小區環境景觀。


            9.要正確運用先進的建筑技術手段,強化建筑設計過程的專業協調、配合,在塑造建筑形象的同時,應重點設計建設安全可靠、功能完善、經濟適用、抗震防災、節能節地、環保衛生的建筑,使建筑的形象表達與安全使用相一致。


            10.要充分發揮新技術的建筑表現力,在大力推廣運用各種新技術、采用新結構、新設備、新材料的同時,還應注重分析研究所帶來的建筑表現可行性,要充分運用、適當引導,增強建筑設計的表現力。


            11.針對工業建筑,要注重分析區分生產工藝流程的固定不變部分與可調整變化部分,注重分析廠房各個外維護面的可變程度,注重擬選用標準化構配件的建筑表現力,為控制建筑體量尺度把握、形象塑造、風格體現提供更大的選擇余地。在采用大跨度新結構屋頂應注意選取能融入環境、比較輕盈美觀的造型。


            12.要充分利用南陽市本地現有石、砂、磚、瓦、木等地方材料,增強建筑地方特色的表現。通過設計上運用地方材料,推動其生產工藝改進、性能提高、花色品種增加、產業規?;a,成為建筑設計可長期選用的來源。


            3.4.3城市中心商務區:城市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務區)自產生以來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城市建設概念,南陽市城市定位于區域性中心城市,在城市建設中就應逐漸建設自己城市結構的核心,通過城市中心商務區的規劃建設,逐步形成城市交通骨架的中樞地區,高聚集度地容納功能層最高的行業并行使其相關的職能,帶動南陽市城市設施、城市服務、城市景觀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3.5城市建設色彩控制


            3.5.1城市建設色彩定位


            南陽市的城市建設色彩設計總體上要以“明快、淡雅、和諧”為原則,應以豐富的中性色系為主色調,在此基礎上,調整變化城市色彩的色相、明度及飽和度作為輔助色和點綴色,形成層次豐富而又統一和諧的城市總色調。


            3.5.2 城市建設色彩分區控制


            1.南陽市老城區內建筑色調要考慮到周圍環境的色彩特征,禁止使用任何破壞周圍環境整體色調的建筑色彩。老街區及古建筑附近的新建筑色彩應與原有歷史建筑色彩相協調,應營造和保持本區內在的建筑特色風貌。同時注意商業廣告色彩的設計,嚴格限制大面積高純度、高彩度的廣告。也應考慮老城區與新區區域色彩的和諧過渡。


            2.南陽市城市新區建筑色彩要充分體現新區的精神面貌,在考慮與老城區色彩相協調的基礎上,應以表現自然、人文景觀為主,分區域予以明確規劃設計。在使用紅色系和黃色系等暖色色系時,應做好色塊面積大小的把握,可以采用白色、米黃、粉綠、粉蘭、粉紅、磚紅、淺灰等南陽習慣使用的顏色,單體建筑主色彩不應過多。


            3.5.3 城市建設重點部位色彩控制


            1.建筑物色彩


            (1)建筑物外墻色彩:要以明快淡雅的色調為主,能充分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性質特征。


            (2)建筑物屋頂色彩:要考慮登高觀景的效果,應注意建筑第五立面的造型和色彩設計。坡屋面色彩應以冷色調為主,可以用灰色、淡綠色、淡藍色等顏色;平屋面應設計豐富的屋頂綠化,以烘托“城景交融”的城市特點。


            2.城市交通場所色彩


            (1)道路色彩:道路色彩的運用要注意色調、深淺、質感等因素,還應注意和街區性質、周圍環境相結合。車行道以灰色水泥路面或黑色瀝青路面為主,步行街道可豐富多彩,以中低明度,中低純度的色彩為主。


            (2)橋梁色彩:應與城市整體色彩風格一致,并能充分體現橋梁的美感,總體宜采用淡雅、明快的色調,但可根據所處位置的環境特點及橋梁特性進行相應協調。


            (3)城市家具:包含欄桿、路燈桿、垃圾筒、電話亭等,其色彩運用以中性色系的白、黑為主,可加入淡綠和淡藍的顏色。


            3.戶外廣告色彩


            應注意與城市總體色調相統一。在城市商業區及其他適當位置應設置有藝術品味的戶外廣告。廣告在色彩上要盡量與周圍建筑色彩相協調。嚴格限制大面積使用高純度、高彩度的廣告。


            4.夜景照明色彩


            夜景照明色彩重點是對燈光照度、光色及燈光環境氣氛進行控制,自然景區的照明色彩應冬夏有別,同時把握好對需要照明襯托的山體、水體等的特征,對其進行總體照明及重點照明。


            第四章


            城市市政基礎設施


            4.1基本要求


            4.1.1本著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對機動車道、自行車道、人行道和交通設施等的布設提出控制要求。同時結合景觀環境統籌考慮城市道路、大型市政設施的布局,結合綠化帶、公用設施及城市小品等要素,統籌安排城市道路的人行使用空間。


            4.1.2充分考慮南陽市城市發展的方向、目標及速度,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逐步凈化城市地上空間,要科學合理進行設計,特別是對未來需建設的城市電力、通訊、供水、供氣、供暖、排水地下管網要進行前瞻性設計,避免與未來城市建設發展要求容量不足而重復建設,進行反復開挖修復造成浪費。對現有城市地上空間內強電、弱電架空線路,要盡快改造入地。


            4.1.3各類公交站點、出租車上下客點、公共停車場和自行車停放點要采用一體化設置,滿足公交發展需求。


            4.1.4要賦予設計個性,在道路形式、色彩、選材、綠化及其他附屬設施等方面要充分體現南陽市的地方特色。


            4.2道路網絡


            4.2.1城市道路網的布局要根據所在地區和組團的功能、地形地貌和自然資源等條件進行靈活選擇,道路選線應考慮行人和車輛對景觀的不同要求,強調道路景觀設計,開辟朝向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的視線通廊。


            4.2.2在滿足國家相關規范的前提下,要適當提高城市支路網密度,以利于步行系統的組織。


            4.2.3城市建設集中地區的交通組織,要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對次干道以下等級的道路功能進行劃分,應明確生活功能主導的主街和服務功能主導的輔街。建筑物的主要人行出入口、門牌號碼和商業店鋪等應集中布置在主街上;車行出入口、貨物裝卸區等應集中設于輔街上。


            4.2.4主干道宜按300~500米間距設置過街通道,一般設置在路口,宜采用天橋或地下通道等立體過街方式,機動車道寬度大于24米的主干道采用平面過街形式時,應設置供二次過街的安全島。次干道及支路宜按100~200米間距設置過街通道,一般設置在路口,也可設置在道路中段,宜采用平面過街方式。平面過街的行人過街路段,應采用標線鋪裝、燈光及其他設備共同界定過街區域,并采取無障礙設計。


            4.2.5城市道路交叉口處設計時,在不影響車輛正常行駛的前提下,宜采用較小的轉彎半徑以降低車速。城市支路、小區道路在行人過街集中地段宜設置減速帶,或者跨車行道設置與道路兩側人行道同標高的起坡過街帶,提高步行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4.3道路路面


            4.3.1路面設計首先要根據交通功能的需求,對路面材料、結構、形式等加以選擇,以提供有一定強度、耐磨、防滑的路面,同時也要重視視覺的感受,要與合適的建筑環境相融合。


            4.3.2路面色彩的運用要注意色調、濃淡、質感等因素,還應注意和南陽當地的氣候、街道的性質、周圍環境的配合。一般行車的路面主要為灰、黑色,為有所區分也可采用彩色,根據道路系統功能靈活合理使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和瀝青混凝土路面,為增加南陽市城市基礎設施靈動,步行街道的路面材質和色彩可更加豐富。


            4.3.3城市中心區段、商業區段路緣石高度不宜大于0.15米。路緣石材料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預制塊或青石、花崗石等材料。


            4.4人行道


            4.4.1在人行道設計中要遵循“平整、抗滑、耐磨、美觀”的原則,應符合殘疾人的使用要求,無障礙設施設計要規范、齊全,在城市中心區域或者人流量大的人行道鋪可作為公共藝術的展示面進行多樣化的設計。


            4.4.2人行道鋪裝要舒適、美觀,使用材料在功能上應滿足在雨雪潮濕的天氣能防滑,便于排水,保證在惡劣氣候條件下亦安全,在觀感上要求大面積平整潔凈,小面積細部精細美觀,同時造價低廉。南陽市雨量適中,應選用吸水性適中、表面潔凈的鋪裝材料,可采用水泥混凝土預制塊街磚、透水性生態磚或石材鋪砌的人行道,老城區核心區推選使用地方青石板材作鋪砌材料。


            4.5城市橋梁


            4.5.1城市橋梁工程的設計要從城市設計角度進行景觀設計專題研究,內容包括橋梁選型、結構斷面線形及與周邊環境協調等方面。


            4.5.2南陽市老城區建筑密集,交通繁忙,橋梁結構設計宜采用線形簡潔、施工便捷的梁橋形式,包括簡支梁、連續梁、鋼架梁等結構形式。在老城區核心區的橋梁,宜采用傳統工藝的石砌拱橋。


            4.5.3跨越白河的橋梁要結合交通流量、所處的區域特點,在橋梁設計中應積極采用橋梁發展的先進技術,融入現代的元素,靈活采用多種結構,塑造外觀比例協調、線形韻律優美的城市橋梁。同時適時考慮過河隧道的設計方案,多思路建設穿越白河通道。


            4.5.4要提倡城市立體交通。為適應南陽市快速發展的需要,解決城市交通日益顯現的擁擠問題,適時在城市重要交通通道建設城市立交橋,立交橋工程設計中應包含景觀設計內容,在滿足使用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應簡潔、樸素和美觀,結構構件宜修長和輕巧。同時也應在位于城市主干道的中小學、商業區重要交叉口建設更多的跨路人行天橋,方便市民出行,體現南陽城市交通的人性化。


            4.6城市自行車車道


            4.6.1南陽市城市的各級道路要設置自行車道;在條件較好的地區,如城市的自然景觀資源地區、新城區、新建的大型住宅區等,應設置連續的自行車專用通道。 


            4.6.2沿城市道路的自行車道可結合人行道布置,寬度一般按2條車道2.5米設計,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的路面鋪裝應有明顯的區別,宜采用柔性材料,道路兩側有寬度大于10米的綠化帶,自行車道宜結合綠化帶單獨設置。


            4.6.3人行道寬度不足3.5米的城市支路和小區道路,可在車行道空間內設置自行車道,在車行道空間內設置自行車道的路段,必須設置警示標志和限速標志,提醒駕駛員注意安全。


            4.6.4城市的立體過街設施應考慮設置自行車專用坡道,或結合無障礙設計滿足自行車過街要求。


            4.6.5在城市中心區、商業區、公共交通換乘站、應集中設置自行車保管場地,一般公交站點有條件也宜提供自行車保管設施。


            4.7道路附屬設施


            4.7.1道路照明設施


            1.城市道路照明設施要以滿足道路照明要求為主,兼顧美觀性和經濟性。達到保障交通安全,提高交通運輸效率,方便人民生活和美化城市環境的效果。照明設施應與四周環境相協調,注意照明設施的隱蔽與照明效果的關系。


            2.路燈選型要與道路特征及周圍建筑風貌相統一,路燈的布設要與道路綠化、行道樹、交通安全設施、其他市政設施位置相協調,以充分發揮其照明功能。


            4.7.2 廣場與停車場


            1.為適應南陽市城市發展的需要,要大力規劃建設城市廣場和停車場。針對日益突顯的城市公共停車位緊張問題,應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城市資源,對所有有條件的區段和位置多方位盡可能規劃較多的停車位。應利用城市道路的輔道和臨街的廣場設置停車位,應利用既有大型建筑的地下空間改造恢復地下停車功能,應規劃在建、新建大型建筑發揮地下、地上立體停車空間,應結合城市人防工程“平戰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人防工程的停車空間,應鼓勵企事業單位對外開放擁有空余停車位。


            2.地下車庫要設置人流導向標識,通往地面人行出入口處宜設置專用門廳,大型停車庫宜設置人行專用道和無障礙設施。地下車庫的出入口的起坡點,不得超出用地紅線,也不應占用公共開放空間和建筑退線范圍,應設置在建筑物底層范圍內。地下停車庫和地面停車場均應合理設置非機動車位和殘疾人專用車位。非機動車的停車位應靠近使用者活動區域;殘疾人專用車位應設置在方便出入的位置,并應作顯著標識,按總停車位的0.8%設置。


            3.廣場與停車場的鋪裝形式和色彩要體現南陽特色,并應與周邊環境協調,鋪裝材料可多樣性。鋪裝面材不能使用大面積釉光面和磨光面鋪裝面材,宜選用平整防滑的鋪裝材料,同時滿足易清洗、耐磨、耐腐蝕的要求,優先選擇具有環保功能的新型科技產品。室外停車場鋪裝宜選用透水性生態材料。


            4.7.3 交通設施


            道路交通設施,包括公共交通的公交車站點,其設計建設應綜合南陽的歷史文化元素和運用現代手法,體現南陽的歷史和發展,其布置應與道路綠化、道路照明和道路其他市政設施位置統一考慮,避免相互干擾,保證合理使用。標線設置遵照國家標準,結合南陽市路網特點,力求簡潔明了。標志牌設置不僅要滿足交通指示功能,通過“精致、簡潔、齊全”的手法,體現南陽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路牌設置形式、風格宜統一,設置于各段道路進出口顯要位置,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橋梁建設中,應配以醒目的橋名碑(牌),以方便本地人和游客更好的了解南陽。


            4.7.4其他附屬設施(含井蓋、欄桿、垃圾筒、電話亭等城市家具)


            附屬設施所使用的材料可以選用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木質材料等,但均應滿足堅固耐用、環保無污染的性能要求。同時,應從文化藝術的角度將南陽的城市風貌在附屬設施上表現出來,賦予一定文化內涵??梢詮纳虡I的角度將廣告放在附屬設施上,用復合材料做出不同顏色,讓城市道路更加絢麗。


            4.8城區水利工程


            4.8.1城區水利工程是指城區防洪(河道清障、疏浚、整治、堤防、護岸)工程、城區排澇(泵站、水閘、溝渠)工程、城區壅水(蓄水、湖塘、堰壩、船閘)工程、城區取水(提水、引水、輸水)工程、城區白河濕地建設工程等。


            4.8.2南陽城區水利工程建設要在符合國家規范標準規定的城市防洪要求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充分體現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根據工程建設布局和需要,強調與周邊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水生態系統等環境因素相協調,突出南陽特色,反映南陽城市風貌。


            4.8.3在處理用水、防洪、排澇、環境保護等不同性質矛盾時,應綜合分析,權衡利弊。重視、倡導、利于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體現人水和諧的設計理念。同時要加快城區內河疏通及截污等綜合性治理進程,做好白河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工作。


            4.9城市無障礙設施及游憩空間


            城市各類開放空間、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居住小區和居住建筑等要按有關規定和標準配套建設無障礙設施及游憩空間,并與建設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同步投入使用。其形式風格應和空間環境相協調,周邊應統籌設計配套設置相應的休息駐留、休息座椅、垃圾桶、花壇綠地、照明、背景音樂等城市游憩設施。


          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

            1. <delect id="gevnp"><div id="gevnp"></div></delect>
                <delect id="gevnp"><div id="gevnp"></div></delect>

              1. 
                
                <u id="gevnp"></u>
                  <i id="gevnp"></i>
                1. <i id="gevnp"><bdo id="gevnp"><li id="gevnp"></li></bdo></i>